1、進入新時代,發展新媒體、打造全媒體平臺應已成為各級衛視、地級臺的標配。一切以基礎差為借口不重視新媒體的思想都要統統摒棄。
2、“融合”不是“相加”。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并非“兩微一端”的簡單疊加,一定要實現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資源聯動、內容共享、人員協同、營銷相融和產業并舉。
3、新媒體并不是廣電系統的附屬,而是讓廣電進行系統升級的重要突破口。由于缺乏新媒體運營的經驗和互聯網思維,現在很多臺的做法是開幾個微信、微博、APP,最多再買上幾個微信直播設備,把電視端的內容每天移植到這些新媒體平臺上去。廣電人一定要清醒,電視端的內容觀眾都懶得看了,誰還會看你的微信?所以,一定要摒棄廣電的先入為主。
4、“快”和“融”是檢驗廣電新媒體的內容生產的標桿。無論在內容生產、活動執行、廣告回報或媒體產業規劃方面,都要順應平臺化、交互性、社交化的趨勢,創新采編流程、加強內容建設、優化信息服務,“融”新舊媒體之所長,形成集團作戰的協同運營機制。
5、要改變傳統媒體單一的以內容生產為中心的工作模式。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互聯網信息的便捷和海量是傳統廣電比不了的。廣電的新媒體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更貼近受眾的服務性產品,不但提供信息咨詢、還配套生活服務、消費服務等,同時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做人性化的定制服務。只做資訊,必死無疑。
6、廣電的內容生產人員要樹立產品意識,做產品經理。廣電的新媒體運營提供的不止是信息,而是服務型的產品。記者編輯們在擁有獨家權威內容后,還要研究到達用戶的方式與情境以及互動的可能性。將技術轉化為服務,做服務百姓的媒體,是如今媒體融合的應有之義。
7、在新媒體的運營中,營銷要先行。在新媒體的團隊中必須有這三種人:內容生產者、技術人員、營銷人員。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要從一開始就參與到內容生產中去,理解產品,才能懂得如何銷售。
8、目前廣電再做APP已失去頭部優勢。倒不如利用好微信公號、小程序、頭條號等,以小為美。
9、大數據分析轉化成粉絲經濟。新媒體玩兒的是粉絲經濟,一切都要圍著粉絲轉。廣電要拋棄官媒的高姿態,做好受眾調查,最對用戶的喜好與習慣,設計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這要求廣電人要有受眾調查的意識,不要妄圖猜測受眾的喜好,科學的數據調查永遠比想象來的準確。關于受眾的分析,要利用好大數據分析。
10、對一些地面頻道和城市臺來說,受眾增長的最快方法其實是地推。圍繞本地受眾,用多樣且持續性的本地活動、本地服務來吸引用戶、黏住用戶是運營的重中之重。
11、廣電新媒體盈利的模式應當多樣化,單純依賴傳統廣告的做法難以為繼。新媒體要最大限度地吸引粉絲、圈住流量,然后利用平臺化的優勢經營落地活動、文化產業、智能電商等,將平臺上的流量進行變現,單純接廣告的形式實際上又走了傳統媒體衰落的老路。廣電全媒體發展的未來是要變“廣電+新媒體”模式為“廣電+新媒體+N”的平臺化模式。這里,凡是有媒體屬性、可以創品牌、能夠通過粉絲傳播推廣的,就是可以加的,如電商、旅游、直播、健康、金融、物聯網等。建立一個有公信力、影響力的廣電全媒體系統,將一切可盈利的產品、產業抑或概念放在這個平臺上去,就會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12、在發展新媒體的關鍵時期,千萬不能忘了廣電自身品牌的打造。畢竟廣電獨有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才是廣電新媒體實現價值的根本保障。
來源:第一媒資
如有侵權,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